为什么尖子生成不了优秀员工
生活中,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段子。某某参加同学会回来,感慨的说:“真是难以致信,当年学习成绩最差的老Z现在成了大老板,而班上的尖子生学习委员H现在正给他打工!”
类似的段子,在朋友圈和网络上也并不少见。关于尖子生和差生谁更容易成功的话题,曾经引发了不少的讨论。许多评论认为,尖子生智商高,情商低是没成功的主要原因。
对于成功有无数种不同的定义,差生情商高更易成功的说法也没有科学的依据。但是在现实中,我们确实是经常见到有些学校里的尖子生,在入职数年后没有向人们期待的那样成为优秀的员工,这是为什么呢?
首先,优等生和优秀员工分别处于不同的环境,一个在学校,一个是在企业。两者之间的评价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在多数学校中,考试成绩好坏,是否乖巧听话是区分学生优劣的主要内容。在企业中,业绩才是衡量员工的核心指标。在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下,高分低能的状况早已被诟病多年,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教育部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。
当然,高分不代表一定低能,事实上尖子生快速成长为企业骨干的例子也不少。那些没能成为优秀员工的尖子生,恐怕还得多从自身原因。笔者就此问题与数十名HR讨论后,得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。
很多尖子生没能成为优秀员工,最大的问题是因为他的“优秀”!
不可否认,大多数学校里的尖子生,其基本素质相对一般学生来说要好一些,尤其是当过学生会干部或社团领袖的学生。企业在招聘时对于此类学生也是比较偏爱,通常会优先录用。然而,事实上被录取的这类学生在一年内约有50%会离职,包括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都有。而究其原因,企业和尖子生个人都有一定的责任。
作为企业来说,对招到的这类尖子生通常都会很重视,同时也会对他们有更高的期待。当几个月之后,尖子生没能达到企业对他的期望值时,就比较容易产生比较明显的失落感,有点“看走眼了”的感觉。
作为尖子生来说,他在学校里习惯了自己的“优秀”,但毕竟是刚毕业的学生,而到企业之后往往还是从基层做起。这个时候他很快会发现,自己这个尖子生的职位和待遇和一般的毕业生也没有多少差别,即企业也没有很特别的“另眼相看”。于是,一段时间以后,尖子生往往会产生“选错了平台”的感觉。
其实,就企业而言,对于尖子生用平常心对待就好。根据其本人的个人特长安排适当的岗位即可,不必要对其有明显过于一般员工的期望值。
对于尖子生本人而言,不论你在大学里如何优秀,到企业后要快速了解和适应角的转换。企业的领导也绝不是学校的老师,他们评价员工的最重要标准就是业绩。无论你是否是尖子生,到企业后一切都是以工作成果来衡量。如果你真的优秀,那就拿你优秀的工作业绩来证明自己吧!
发表评论